近年来,网络越来越发达,大家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网络完成大部分想要做的事情,近视人群也越来越庞大,很多人开始重视对眼睛的保护。而日常中使用最多的方法莫过于“护眼模式”,这个模式在手机、电脑以及电视等设备上已经非常普及。无论是哪种设备,开启护眼模式后,屏幕都会变成黄色或者暖白色,可以达到一定的护眼效果。
关于这点,大家可能有疑问,都知道看绿色护眼,比如有的人会把手机电脑的壁纸换成充满绿色的风景图片,那为什么护眼模式不是绿色而是黄色呢?
大家都知道,自然界中的光是混合光,由红、黄、蓝等组成,这些光混合后就变成白光。屏幕也是相似的原理,要发出白色光,就需要用其他颜色的光源来混合。
目前大部分设备的屏幕是LED,实现白光的方法有三种:
1.通过红、绿、蓝三基色多芯片组合来成;
2.采用紫外光LED激发三基色荧光粉合成;
3.让蓝色LED芯片激发黄色荧光粉合成白色光;
以上三种方法中,第三种方法是成本最低的,因此被普遍采用。
可遗憾的是,伤眼问题的根源恰恰在这里,各种LED发光显示设备中,白光LED需要通过黄色荧光粉+蓝光LED调出白色,因此屏幕总是会发射出大量的蓝光。物理上学过,光的波长越短,能量越高,穿透力就越强,对眼睛的伤害也就越大。常见的蓝光波长为400-500nm,黄光波长为500-600nm,红光波长为600-700nm,因此我们感觉刺眼的往往就是波长短、能量高的蓝光。
而一些厂家为了让显示设备“看上去很亮”,就让LED发出更多的蓝光让人感觉更亮,这种冷蓝光LED成了最佳选择,既节约了成本,又“看上去很亮”。这种高能量蓝光可直达眼睛视网膜,光敏感细胞又可以感受蓝光刺激。长时间近距离观看屏幕的时候,大量蓝光到达眼底,照射视网膜产生自由基。这些自由基会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死亡,从而导致光敏感细胞缺少养分从而引起视力损伤。
另外蓝光还会间接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。
举个生活场景中的例子:当你很晚很困了正想入睡的时候,还是习惯性拿起手机刷一下朋友圈、微博,会发现困意正在消减,甚至让人很难入睡。那是因为我们的视网膜上有一种细胞接对蓝光非常敏感,如果它接触到了大量蓝光,就会像大脑传递现在是白天的信号。另外蓝光也会抑制褪黑素分泌,从而影响睡眠质量。所以睡眠不足,眼睛疲劳也会加剧,还会产生一大堆各种各样的问题,这相当于蓝光的间接影响。
因为白光是由蓝光和黄光混合而成,要护眼就必须减少蓝光,黄光的比例增大,因此屏幕就呈现出黄色了。降低屏幕对眼睛的伤害,除了减弱蓝光的比重,还可以提高蓝光的波长,来降低蓝光的能量。因为并不是所有蓝光都会伤害视网膜,大约只是集中在450nm波长处有一个能量高峰,在此周围的蓝光才是有害蓝光。这可以通过更换发光材料或者调节背光来实现,比如目前逐渐成熟的OLED技术,由于本身摆脱了LED背光的模式,其每个像素都能够自行发光。只要向电极中输入电压,激发层就能产生所需要的彩色光,而采用的有机发光材料大大降低了蓝光光谱的强度。
所以,你知道了吗,为什么电子设备开启护眼模式后,屏幕不是绿色却是黄色?